大年初一过完,接下来就是期待元宵,元宵节是华人传统节日之一。在元宵节当天,马来西亚元宵节不闹花灯,却另有一番热闹浪漫的景致。
大马人有自己一套特殊的庆祝方式,那就是抛柑和吃喷岳,而这习俗是来自于北马,逐渐地风行全马。
北马人一般上称元宵节为“十五暝”,掷柑盛行于北马福建漳州籍的土生华人社会中,但是为何会有“掷柑”的习俗呢?
有人说,那可能是元宵出外游玩时,身边带了新年期间吃不完的蕉柑到海边吃,并把柑丢到海水中祈愿,当然这说法是无从考究的。
闽南语有句谚语:“偷拔葱,嫁好翁;偷提菜,嫁好婿。”,大马民俗文史工作者李永球表示,从这谚语中就能得知北马掷柑习俗,乃自闽南偷拔葱菜之俗演变而来,而上述的“翁”、“婿”与“尪”同义,皆指丈夫,意思就是祈求嫁个好丈夫。
闽南及台湾地区的古代男女的婚事,全由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而定。
故未婚少女于元宵晚进行:“偷拔葱,嫁好翁;偷提菜,嫁好婿”之俗,传到我国演变成“掷柑嫁好翁”风俗。
那为何“偷拔葱菜”经过辗转流传却衍化成掷柑?
他说,抛柑习俗是来自于掷石子入江。根据清朝的张煜南《海国公余辑录。槟榔屿流寓诗歌。元宵诗》中的诗是这样说道地:“拾将石子暗投江,嫁好尪来万事降。水幔沙郎朱木屐,元宵踏月唱蛮腔。”
而这首诗是记载了槟城当时元宵的盛况,如峇峇娘惹的穿沙笼,载歌载舞地唱“Dondang Sayang”,也道破了原来当时是掷石子入江,而不是“掷柑”,所以当时姑娘们在掷石入江时,喊的是“掷江,嫁好尪”,与闽南语的“偷拔葱,嫁好翁”如出一辙。
“既然是抛东西入江,也就意味着除了石子,其他物品也可以的,于是渐渐衍生出抛柑等物。江与尪谐音,柑与尪音相近,“掷江”也由“掷柑”取而代之。”
随着社会逐渐开明,父母之命及媒妁之言也被自由恋爱取代。女人可以自己掌控婚姻,就不需要“掷柑,嫁好尪”来为自己祝愿。
在1980年开始,槟城政府为了推动旅游业及传统习俗,再度推出“掷柑,嫁好尪”之俗,却成为一项比赛活动,看哪队男丁捞得最多的柑,哪队就胜利?
如此一来,越来越多年轻人因觉得掷柑好玩也参与掷柑习俗,并发展成柑的外皮写上姓名、电邮、手机号码及祝福语等,希望有情人捞获后,能够得到一段好姻缘。
据近几年的新闻报道,本地元宵节不只是抛柑而已,还有香蕉,而抛香蕉就是男生的专利,让女生前来打捞。
在吉隆坡方面,有关单位会安排年轻人围坐在喷水池周围,在柑和香蕉抛入水中后,男性会去捞柑,女性则去拾蕉。
此外,北部霹雳州的华人社团也在怡保观音洞举办了“你挂柑我采柑”的活动,年轻人用红线将自己的相片和柑橘绑好,挂在许愿树上,希望就此结识可以携手相伴的伴侣。
另一方面,元宵节北马人还有一个习俗,那就是吃“喷岳”(Pengat,酷似 Bubur ChaCha)及煎年糕芋。
喷岳主要的材料,念起来都是属于好意头的食材,例如步步高升的年糕、好意头的芋头等,当然相信吃了能带来好运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